邓石如
邓石如(1743年-1805年),即著名的“完白山人”。邓原名琰,字顽伯,号完白山人、完白、故浣子、游笈道人、凤水渔长、龙山樵长,清代集书法家、篆刻家、画家、文字学家于一生的艺术大师和学者,安徽怀宁(今安徽安庆)人。邓少时家贫,9岁时读过1年书,停学后采樵、卖饼饵糊口。后又靠写字、刻印谋生。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,十分勤奋向学。后研习碑拓,苦练隶书等书体,终于成为有清一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。乾隆五十六年(1791年),在湖广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。张惠言、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。

邓石如出生于清寒书香门第,祖、父均酷爱书画,皆以布衣终老穷庐。邓石如9 岁随父读书,10岁辍学,14岁“以贫故,不能从学,逐村童采樵、贩饼饵,负之转鬻”。然而在其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,对书法、金石、诗文有浓厚的兴趣,并有长足进步。17岁时,为“潇洒老人”作《雪浪斋铭并序》篆书,即博时人好评,自此踏上书刻艺术之路。乾隆三十九年(1774)他在寿州教书时,常为寿春循理书院诸生刻印和以小篆书写扇面,深得书院主讲梁献赏识,遂推荐他到金陵(今南京)举人梅谬家学习。梅家是清康熙御赐翰墨珍品最多的家族,家藏“秘府异珍”和秦汉以后历代许多金石善本。邓石如在梅家8 年,纵观博览,悉心研习,苦下其功,收获颇丰。离开梅家后,邓石如遍游天下名胜,临摹了大量的古人碑碣,锤炼自己的书刻艺术,终于产生了“篆隶真行草”各体皆备、自成一家的大量作品。并结识了徽派著名金石学家方君任和溪南经学家程瑶田,及翰林院修撰、精于篆籀之学的金榜。经梅谬和金榜举荐,又结识了户部尚书曹文埴。

      乾隆五十五年秋,邓石如受曹文埴邀请至北京。其字为书法家刘文清、鉴赏家陆锡熊所见,大为惊异,评论说:“千数百年无此作矣。” 后遭内阁学士翁方纲为代表的书家排挤,被迫“顿踬出都”。

     乾隆五十九年(1794),邓石如由武昌回故里,买田40亩,建屋一栋,并亲书 “铁砚山房” 匾额置于门首。他常将书刻售资救济乡人,贫不能葬者,都尽力资助。此后10年间,邓石如常游于南京、扬州、苏州、杭州等地。60岁时,他游京口,结识包世臣,授书三年,并以书法要诀示曰:“疏处可以走马,密处不使透风,常计白以当黑,奇趣乃出。”

嘉庆十年(1805),邓石如得知泾县有8块碑需以大篆、小篆、分书、行楷各体书写,慨然应邀,仅书一碑因病而归,阴历10月卒于家。

邓石如原名琰,因避仁宗讳,遂以字行,少读书,好刻石,仿汉人印篆甚工。性廉介无所合。时翁方纲擅篆分,以石如不至其门,为之。刘墉、陆锡熊见其书,皆大惊。登门求识面。包世臣推其篆书为神品。钱坫与世臣游焦山,见壁间篆书心经曰:“此非少温(李阳冰)不能作,世间岂有此人耶?”少尝客江宁梅鏐家,得纵观秦、汉以来金石善本,每种临摹各百本。曹文填称其四体书皆为清朝第一。工刻印,出入秦、汉,而自成一家,世称邓派。[2]出生于寒门,祖、父均酷爱书画,皆以布衣终老穷庐。邓石如九岁时读过一年书,停学后采樵、卖饼饵糊口。17 岁时就开始了靠写字、刻印谋生的艺术生涯,一生社会地位低下。他自己说:“我少时未尝读书,艰危困苦,无所不尝,年十三四,心窃窃喜书,年二十,祖父携至寿州,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,江湖游食,人不以识字人相待。”邓石如30岁左右时,在安徽寿县结识了循理书院的主讲梁巘,又经梁巘介绍至江宁,成为举人梅镠的座上客。邓石如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,“每日昧爽起,研墨盈盘,至夜分尽墨,寒暑不辍”。不久得到曹文埴、金辅之等人的推奖,书名大振。乾隆五十五年(1790)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,户部尚书曹文六月入京都,邀其同往。秋,途经山东,遂登泰山观览。进京后,邓石如以书法响誉书坛。乾隆五十六年(1791),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。张惠言、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。

作品

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,擅长四体书。其篆书初学李斯、李阳冰,后学《禅国山碑》、《三公山碑》、《天发神谶碑》、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、汉碑额等。他以隶法作篆,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,为清代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。他的篆书纵横捭阖,字体微方,接近秦汉瓦当和汉碑额。隶书是从汉碑中出来,结体紧密,貌丰骨劲,大气磅礴,也使清代隶书面目为之一新。楷书取法六朝碑版,兼取欧阳询父子体势,笔法斩钉截铁,结字紧密,得踔厉风发之势。行草书主要吸收晋、唐草法,笔法迟涩而飘逸。大字草书气象开阔,意境苍茫。总观其四体书法,以篆书成就最大,楷、行、草次之。邓石如又是篆刻家,开创皖派中的邓派。他以小篆入印,强调笔意,风格雄浑古朴、刚健婀娜,书法篆刻相辅相成。邓石如的印章有着“疏处可以跑马,密处不使透风”的特色。

书法特点

石如的隶书则在反复临习、融会贯通的基础上,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。其用笔铺毫直行,裹锋而转,不拘于模仿碑刻效果,而以遒劲爽利为特点;结字则重心上移,下部舒展,既严密紧结而又不落方板;通篇气势开张纵逸,豪迈洒脱,成为继金农以后又一位能够出人汉碑、自立门户的成功者。邓石如隶书的价值在于,他能够在领悟和把握汉隶技法的基础上,透过刀刻墨拓的掩盖和长久风化的如果说,邓石如的隶书具有总结得失、独开气象的意义的话,那么他在篆书领域则扮演了一位发幽表微、搭桥引路的角色。